第一百四十五章——斗茶大会-《直播在大山深处养崽后我爆火了》


    第(2/3)页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这次来参加斗茶大会的华国代表就是段国林和叶蓁,还有随行的三个助理以及翻译。

    秋天的京都其实是不适合用来做正事的。

    白居易写“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比起春光,京都派郁的秋色似乎更不应该被辜负。

    这次的斗茶大会举办在大德寺。

    去大德寺的路上,叶蓁得以好好欣赏三分殿红、三分金黄、一分暖白的京都。

    京都知名寺庙很多,位于京都北面的大德寺不在知名最点之列。

    所以格外清幽,但那里才是日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中心。

    正是这个缘故,野村一郎选择在大德寺附近创建的茶道场。

    穿过门可罗雀的大德寺,叶蓁和段国林一行人在一片松林后找到了野村一郎的‘醒庵’。

    从外表看,那是一座非常普通的院落,但叩开院门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庭院深深的幽玄绝景,绿松与江枫构成了进门处庭院的基础,树下有水潭、花草。

    园中造景无不体现者日式的精致与神意。

    在野村一郎弟子的带领下,叶蓁和段国林一行人穿过树木和山石,经过迁回曲折的小路后抵达茶室。

    和叶蓁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那是一间又矮又小的草庐,大概只有四张榻榻米大小,而且人口矮得只能让小朋友直身进入。

    “日国的茶舍以小为上,因为小,才能让人专注于茶道。”段国林轻声解释。

    说活间,站在他们前面的弟子在门口跪下,屈膝匍匐爬进茶舍。

    叶蓁面有难色,也有一两分不悦,作为好不容易才站起来的华国人,膝盖是很难再弯下去的,即便拜见大师,她也做不到入乡随俗。

    段国林自然知道她想的是什么,柔声解释:“这种设计并不是要给客人下马威,而是无论什么人到访,都要卸下自己的俗世身份,以无我的心境跪行而人,这体现的是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