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板栗炖鸡-《食全食美》


    第(2/3)页

    其实还没来得及给人,老村长这么说,就是要斩断他们的念想,狠狠给他们一个教训。

    别整天拿腔捏调人五人六的,不知道好歹!

    果不其然,一听这话,春华夫妻俩顿时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

    唉,还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站住,”老村长喊住转身要走的两口子,“以后这腌酸菜的活儿就算你们够不着,也不许把法子往外说。不然全村上下都不饶你们,记住了吗?”

    他就站在屋门口,橙黄色的灯光从背后照出来,将整个面部笼罩在阴影中,看不清楚表情。

    西北风呜咽着卷起满地雪沫,合着他空前严肃的声音,春华夫妇竟本能地打了个哆嗦。

    这年月,小老百姓从生到死都是一个地方,若真犯了错被撵出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是。”

    “记住了!”

    那两口子刚走,师雁行就从里屋挑棉帘子出来,“让您费心了。”

    老村长转过头来,又是一副和蔼的长辈模样。

    “是他们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叫你难做了。”他坚持道,“人是我挑的,如今出了岔子,自然该找我。”

    师雁行有些惊讶地看着那张爬满皱纹的老脸,好像又重新认识了一回。

    原主跟老村长的接触并不多,左不过是逢年过节去拜访一回,然后就是路上偶尔遇见了打个招呼。

    所以在以前的印象里,他只是一个平庸且无功无过的老头而已。

    如今看来,能被推举为一村之长,也有其过人之处呀。

    至少这份担当就是难得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师雁行的心情更好了些。

    “不过就算他们不往外说,这法子恐怕也瞒不了多久。”

    陆家酒楼已经破解了酸菜和腐竹的事情,她没有隐瞒,对方打从一开始就知道。

    而既然陆家酒楼能破解,别人也能,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腐竹的技术含量还稍微高一点,连酒楼的陈大厨一开始都束手无策。

    可酸菜太简单了,它甚至完全没有配料!

    常年摆弄酱菜的人只要用点心,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摸到窍门。

    之所以明知结局还让村民们做,为的就是尽早尽多的抢占市场。

    在纯手工劳作的社会大环境下,单个的竞争者永远无法与集体抗衡。

    老村长嗯了声,稍显浑浊的老眼盯着火炉中跃动的火苗不知想着什么。

    “能多瞒一会儿是一会儿。”

    他一辈子没能为这村子做什么事,如今好容易有了机会……

    哪怕结局不尽如人意,他尽力了,以后也就有脸去见列祖列宗啦!

    时候不早了,师雁行顺势提出告辞,出门前看见院子里鸡头耸动的窝棚,忽然说:“卖给我只鸡呗!”

    单吃板栗多没劲啊,当然要来个板栗烧鸡呀!

    老村长正因没办好事愧疚着呢,闻言慷慨道:“说啥买不买的,你上回送来的肥鸡嫩鸭不是钱?看上哪只了,让老大媳妇抓给你。”

    师雁行坚持要给,人家坚持不收,最后只好折中。

    “那这么着吧,我挑那最肥的,赶明儿炖了给你们送一碗来!”

    次日中午,师雁行果然宰鸡拔毛,将那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跟剥出来的栗子结结实实炖了一大锅。

    不得不说,老村长家养的鸡是真肥,性子也是真凶,几根指甲又尖又长,寒光闪闪,往地上一抓几个坑,简直跟凶器一样。

    师雁行一看就怂了,老老实实等人家抓了绑好自己才伸手。

    那大鸡腿子,没剁之前几乎赶得上鱼阵的脸了,圆滚滚全是肉。

    就炖的这一锅,师雁行一滴油也没额外放。

    简单焯去血沫之后,干净的鸡块放在干锅里小火慢煸,没一会儿就化了一汪亮晶晶的鸡油,那叫一个香咧!

    等鸡皮慢慢收缩,从粉白染成灿金色,再炒一点糖色,加葱姜蒜酱油黄酒等调味,耐心焖。

    栗子本就不大,用菜刀连皮削后体积更小,煮到一半再加就行。

    炖好的板栗烧鸡红里透棕,油汪汪亮闪闪一大锅,扑面而来的味道能把人香个跟头。

    师雁行特意留了汤汁,在锅底十分浓郁,几近膏化,准备等会儿拌米饭吃。

    她找了个大瓷碗,满满当当塞了一碗,请江茴送去。

    鱼阵如今渐渐开朗,也愿意跟着串门子了,举着手蹦着高要求同去。

    母女二人现在对丢下东西就跑极有心得,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回来。

    师雁行才要招呼她们吃饭,忽然发现小姑娘手里好像拖着长长的一根东西。

    “这是……擀面杖?!”

    出去一趟,从哪弄的这玩意儿?

    鱼阵兴奋得不行,拖拉着来到师雁行跟前,两只手高高举起,双眼闪闪发亮道:“介介,柴火!”

    她平时老看别人捡大柴火,如今,自己也捡着了!

    姐姐,快夸夸我!

    师雁行:“……”

    这柴火本钱有点高啊崽!

    她看向江茴,江茴说:“就在路边草垛里扔着呢,估计是哪家皮孩子带出来玩,家去吃饭时忘了。”

    几乎每家每户墙外都有大柴火堆儿,好些孩子都爱顺着爬上爬下,要么学将军打仗,要么学孙猴子下山,少不得动“兵器”,包括并不仅限于鸡毛掸子、火钳子、擀面杖等。

    白天大人们在家忙,到了饭点了,各家各户门口就会回荡起喊吃饭的声音:

    “狗蛋儿,家来吃饭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