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是辛赞向怀英、弃疾说道:“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狭义上指河南地区。 “中原本意为“天下之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自夏朝起先后有商、周、汉、魏、晋、隋、唐等二十多个朝代,三百多位帝王定都或迁都于此,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辛赞说道此处叹口气,再道:“此话却是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前情景,如今宋室江山仅有淮河秦岭以南,隔淮河借助秦岭天险与金对峙,遥望中原。 “燕山为中原北之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燕赵曾于此设长垣与匈奴争锋,至秦时将其连接,便是所说的万里长城。中原在幽州未失之前,于此据险以守。但自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藩篱尽失,门户大开,此所以成为切身之痛。 “其实周时各诸侯国自设藩篱,在与敌边境筑城,秦时更大肆连接修复。汉武帝与匈奴争战更多,逐其至漠北,除了修复秦蒙恬所筑长城外,又筑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漠北鸭绿江北岸长城,拒胡于极远。反而是近代以来,汉族疆域自北以南不断退缩。 “燕山东首以外之地,南襟渤海,西北依燕山,向北便是辽西走廊,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隋开皇年间在此筑渝关关城。燕云十六州丢失之前,冀辽在此分界。因处山海之犄角,正是背水之地,从前契丹、女真虽善骑兵作战,向不习水性,南北于此用兵不多,但眼下已自不同。辽、金早已跨过长城,且多用汉人,渐渐熟悉水战,两侧若为敌对双方,这里可水陆并进,不复有背水之虞,势必成攻防要塞,更为兵家所重。此关近来先失于辽之手,后又为金所得。我们此行正要途经那里,届时你们身临其境,该当更有体会。” 辛赞口中的渝关也叫榆关,便是后世所称的山海关,地位愈加重要,号称天下第一关。 “隋开皇年间,设临渝关。隋大业年间,又置临渝宫。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徐达在今山海关置山海卫,并将榆关之“关”移于山海关,又将榆关移迁到深河,仍沿用其名。合并东新寨乡、冯庄乡、榆关乡置榆关镇。后世,上徐各庄乡并入。抚宁县撤县设区,榆关镇属于抚宁区。 “这里的喜逢口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这里有喜逢口,且喜逢口有诗 儿寒解衣重抚摩,儿饥推食孰忍诃。 长成与国远负戈,一去不返当如何。 去时云戍东北鄙,直出榆关度辽水。 白头郎罢与影俱,岂惮山川千万里。 天教此地适相逢,父曰从天坠吾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