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常道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出针-《铜人图》


    第(3/3)页

    “武经总要反映了大宋军事思想上的某些积极变化。本来,宋初以来为防止地方割据,将帅专权,将帅的统兵权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权都收归皇帝直接直辖,但矫枉过正,结果弄得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导致战争失利,节败退。而《武经总要》中则重新重视和强调古代孙子等兵书中用兵“贵知变”“不以冥冥决事”的思想,这在宋代军事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只是大宋后来的统治者并没有遵循和实践这种用兵思想。书中还十分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兵家用人,贵随其长短用之”,注重军队的训练,认为并没有胆怯的士兵和疲惰的战马,只是因训练不严而使其茫然。”

    “武经总要详尽记述和介绍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各种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图像。特别是第10至第13卷,如《攻城法》《水攻》、《水战》、《守城》等攻战篇,不但记录了与这几种战法有关的兵器装备,还有防御工事和战舰的情况。第10卷器图,集中了当时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每一件都有清晰的插图,仅第十至第十三卷的四卷中,就附有各式插图二百五十幅以上,图上还以楷书注有详尽的器物名称、使用方法等文字说明,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武经总要》反映了宋仁宗时期宋王朝军事思想上的某些积极变化。本来,北宋初以来为防止地方割据,将帅专权,将帅的统兵权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权都收归皇帝直接直辖,但矫枉过正,结果弄得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导致战争失利,节败退。而《武经总要》中则重新重视和强调古代孙子等兵书中用兵“贵知变”“不以冥冥决事”的思想,这在宋代军事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只是北宋后来的统治者并没有遵循和实践这种用兵思想。书中还十分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兵家用人,贵随其长短用之”,注重军队的训练,认为并没有胆怯的士兵和疲惰的战马,只是因训练不严而使其茫然。”

    《武经总要》还详细记录了防护用具,韩元帅也一一向怀英与弃疾交待清楚。

    大宋军队使用的防护装具,仍旧是传统的盾牌、铠甲。《武经总要》里记载的盾牌只有步兵和骑兵使用的各一种,都是木制胎骨,外蒙皮革。步兵盾牌较长,平底尖首,可以倚立在地上,使步兵的整个身躯都蔽隐在牌后。骑兵盾牌是正圆形的,前面画着兽面图案,面积不大,作战时套在骑兵的左臂上,以抵御飞来的敌箭。

    北宋的铠甲,是在唐代铠甲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整的形制。北宋初年,南北作坊制造了大量的铠甲;品种很多,有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墨漆皮甲、铁身皮符甲、金线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甲具装等。甲胄的质料有铁、皮、纸3种,铁铠最为贵重。北宋步兵使用的叫“步人甲”,甲身是一整片,由12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系连,腰部又用带子向前束扎,下垂左右两片膝裙。身甲上缀披膊,左右两片披膊在颈背后联成一体,用带子结系在颈下。头部的兜鍪是圆形的覆钵状,后面垂缀着较长的颊项,顶上中央插着三朵漂亮的缨球。

    北宋初年宋军的马甲有皮质和铁质两种,到北宋中期则主要应用皮质的马甲。马甲结构合理而完整,包括面帘、鸡颈、荡胸(即当胸)、马身甲和搭后五部分,披裹在战马身上,可有效地护住战马的头、颈和躯干,只有眼睛、嘴、耳朵、四肢和尾巴露在外面。这种皮马甲外还涂漆,最初涂黑色,以后逐渐改成了朱红色。

    韩元帅鉴于当世已经出现火炮,但在《武经要术》中没有登载,但有着抛石机的记录,韩元帅详细讲解,期待能对两个孩子有着有益的启发。

    北宋军队装备的另一种比床弩威力更大的远射兵器,就是各种类型的原始炮——发动机。在火炮发明以前,这种发动机就是最重型的远射武器。发动机,即原始的炮,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制造的。把一根长长的炮梢,也就是巨大的杠杆装在可以转动的横轴上,再把横轴架在用粗大的木材构成的炮架上。在炮稍的一端用绳索连着一个用来兜装石弹的皮窝,另一端系上几十根长长的拽索。发射时,由一个战士负责把石弹安置在皮窝里,另外几十个战士猛地拽动拽索,哨杆一下子反转过来,把安在皮窝中的石弹抛射出去。巨大的石弹可以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也可以摧毁敌人的攻城器械,也可以杀伤敌人,击乱敌人的阵线。

    两个孩子设身处地,将战争全程来回推演。然后再将战阵中所用之策与兵书对应印证,怀英与弃疾慢慢知道此书包罗万象,用之于战中无所不能,愈加喜爱。韩元帅便一边教《武经总要》,一边教弓马骑射。参详拙作《在北英雄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