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人间公道理不偏,见风使舵非好汉-《铜人图》


    第(2/3)页

    燕子飞回门前,窥伺着飞到画梁间;我从玉钩上放下门帘。床上竹席纹路平展,好像清凉的水波,却无波纹涌动。床头放着水晶双枕,她的金钗从发上坠下,横放枕边。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状,画所难道,地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的金钗。这就暗示着:她正独守空闺。她在妆楼倚栏依望。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她只得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寂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她的孤独和愁苦,而睡梦中的她一定仍在期待。

    侯蒙既知宋江之志,不由心中稍安,道:“你等反抗官府,朝廷震怒,诏令张府尹征讨,目前卢俊义寨主被困,双方胜负似乎已见分晓。我亦上书朝廷,欲行招安,但要随征方腊。虽一时不准,也是因招安还悬而未决,设若招安不成,那方腊还能不征讨了,如此朝廷脸面何在?我与张府尹商议,定要你等招安,且随征方腊。”

    宋江心中一沉,果然没有好招安。想那方腊与自己兄弟同是因公田法、花石纲事由,一时义愤反抗朝廷。自己一旦不敌官兵,立时倒戈相向,兄弟们又有几人能做得来?

    那张叔夜自宋江进了大堂一直没有说话,这时见其犹豫,缓缓道:“上次起事动静小,更因晁寨主亡去之故,再以余人招安复命,勉强搪塞过去,朝廷未及深究,沒想到此事会旧事重提。如今宋寨主大军摧城拔寨,纵横齐魏,天下震动,朝廷这次怕是难以善罢甘休。日前平定方腊战事吃紧,我欲请宋寨主彻底招安,随征方腊,将功赎罪,若皇上应准,还可为万全之策。我与侯知府亦感宋寨主随征方腊颇有为难。但眼下若不如是想,一旦事后朝廷要征,我们两人却是做不得主,你等却也不能再反复,况此事已有先例,敷衍不得。大丈夫择机而断,干万果决行事,不遗终生之憾。此事宜早不宜晚,拖下去只会越来越棘手,如何应对,还请宋寨主示下。”

    宋江听张叔夜说得仁至义尽,颇有情理,自己实是无话可说。但如若答应,众家弟兄本来与方腊一样反贪官除污吏,一旦势衰,随即掉头相向,哪里还有是非、属英雄所为?只怕难以服众。有道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转身倒戈相向,不知有多少兄弟誓死不从。皇帝是否允准还在未决,若再不允准,那才是白费心机,徒增笑料,哪里还能再反复?

    若不答应,卢俊义等三十多兄弟、两千人马被围旱船之上,粮草将尽,救兵却无,命悬一线。余下两千人马杯水车薪,更不足以对抗上万精壮禁军。眼下官军围而不攻,已是给了时机,旨在迫降。想到有兄弟可能誓死不从,宋江哪里敢迟疑?心下一横:“也只有如此这般。”

    宋江抬脸向二位知府道:“大人请放心,招安事皆成!余事如何办理,再请示下!”

    侯蒙道:“我已上奏当今道君皇帝,当先招安,随征方腊。虽一时不允,也是事关朝廷颜面,阁下若愿招安,我与张大人誓将拼死以保,诚不相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