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翊快速地浏览公文,一边又询问最近还有没有其他的什么事。 诸葛亮开口答道: “别的大事倒是没有,就是油坊的生产已经停了。” “现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像样的粮食,即便有,厂商也舍不得用来榨油。” 讲到这儿,诸葛亮表情也挺无奈的。 不过李翊倒是显得很乐观。 “无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等饥荒过去,太阳照常升起。” 由于诸葛亮也与李翊相处了一段时间,倒也能听明白他的一些专业词汇。 “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诸葛亮忽然问道: “既然这油坊利润如此之高,技术门槛却又这么低。” “若是其他郡县诸侯也争相效仿,那我们对比他们的优势不就没有了吗?” 诚然,诸葛亮的确是个全才,样样都通。 但若是比经商,李翊还是很有话语权的。 “孔明啊,格局要打开。” “技术的推广,并不会抹平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油坊开设的更早。” “我们有着更加成熟的工业体系,还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只要我们垄断资金链,其他郡县榨油的利润我们同样也能够吃到。” 李翊简单地为诸葛亮概括了一下工厂的概念。 说白了, 技术这种东西你是藏不住的,只要有利,人人都会效仿。 你要做的非但不是把技术藏起来,闭门造车。 而是要大力地推广它,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利润。 要不然为什么那么多的发达国家要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说白了,还不是有廉价劳动力和韭菜可以收割。 当发展中国家追上来之后,技术早已更迭,又是新一波的韭菜等待收割。 诸葛亮头脑灵光,很快理解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原来如此……” 诸葛亮低头沉吟,又向李翊汇报另外一件事。 “近来有探子回报。” “说徐州的刘备也在号召百姓捕捉蝗虫,会不会他也是想要效仿我们用油炸蝗虫,来渡过旱灾呢?” 刘备捉蝗虫? 李翊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微微一怔,旋即便是一阵狂笑。 哈哈哈…… “先生何故发笑?”诸葛亮不解地问道。 “呵呵,我笑那刘备无谋,关张少智。” “想必他是见着我发令让兖州百姓捕捉蝗虫,他便效仿。” “等他将来发现我们捉蝗虫的目的后,一定也会跟着效仿。” 这…… 诸葛亮皱了皱眉,不解地问道: “先生,若是刘备效仿我们用蝗虫渡过旱灾。” “于我军也不是件利事。” “不不不……” 不等诸葛亮说完,李翊马上否决了他的观点。 “谁告诉你刘备能用蝗虫渡过旱灾的?” “孔明啊,你学谨记。”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诸葛亮心头一惊,最后这句话又富含哲理,又霸气侧漏。 他正想继续追问,李翊却已经起身回屋。 临行前,转头对诸葛亮吩咐道: “传令下去,油坊生产的所有油禁止对境外出售。” “铁匠铺生产的所有铁锅同样禁止对境外出售。” “徐州四郡要严格控制销售数量,减量出售。” “谁若违反此条例,一律按通敌罪论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