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程昱本人也清楚围湖造田的好处,北方也并非没有种植水稻的,只不过规模不大而已。 不等程昱继续思考,李翊已经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此次下江南,程司马捎带手在买一些鸡、鸭、鹅、蛙一类的。” “我自有大用。” 这…… 程昱也明白李翊的用意。 种植水稻,可以顺手养鸡鸭蛙,能有效防患蝗灾。 种植旱稻,则可以抗旱灾。 但两种作物都有自己的弊端。 首当其冲的水稻,围湖造田工程浩大,要动用的人力与资源都是不可估量的。 而旱稻这玩意儿在北方虽然常见,但是不好吃。 李翊面色不豫,沉声道: “如今刚过人祸,又逢天灾,粮食紧缺,还管好不好吃?” “等到酷夏一来,蝗灾旱灾齐至,庄稼绝收。” “到时候老百姓要么啃树皮、要么吃泥巴,还敢嫌弃旱稻可不可口么?” 在李翊看来,程昱与现在的老百姓就是低估了这次灾情的严重性。 他们都以为大旱不会一直持续,老天也不可能一直不降雨。 然而这次大旱就是一直持续,老天也是真的直到了七月份才开始下雨。 今年秋收之前就是很难收齐粮食了。 李翊虽然已经在着手培养百姓们捕捉蝗虫,趁着它们还在发育期时,养成捕捉的好习惯。 但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蝗灾,饥荒。 真正要做到万无一失,还是得保证水稻的产量。 湖泊中养的鸭子、青蛙,也都是蝗虫的天敌。 即便到了蝗灾最严重的时候,成万上亿那都是来者不惧。 “程某已知晓李司马的用意,只是此举终究工程浩大,并且成本极高。” “万一有个差池,这里面的代价不是你我能够承受的。” 程昱这话已是说的相当委婉,别说他们两个人承受不起失败的代价。 就是让曹操这个老板亲自来拍案,也得思虑再三。 “程司马不必再犹豫了,此事就按我说的做,一切后果李某自行承担。” “干大事而惜身,等到事发悔之晚矣。” “现在你只管带人去采购鸡、鸭、蛙,不及成本,能买到多少就买多少。” “且一定要保证在六月前在兖州境内,推广、种植上水稻!” 呼…… 眼见李翊决心已下,程昱也不好多加阻拦。 毕竟人家已经坦言敢担责了,这时候自己再反对就有些不合适了。 程昱当即起身,朝李翊拱了拱手: “既然李司马如此有自信,那程某也不好拂先生的面子……昱照办就是!” …… …… 襄阳城,一方驿馆。 诸葛雪等人已经成功来到了荆州。 送他们来的诸葛瑾已经去江东投靠孙策了。 现在的诸葛雪就是家中的长辈。 由于此前诸葛亮为了诸葛氏被曹家人带走,作为长姊的诸葛雪时刻关心着自己的这位弟弟。 并且与他保持着书信联系。 有时候聊一些大事,有时候也聊一些家长里短。 总之得保持联系,确认平安。 今天这封信,诸葛亮提到了用“锅”炒菜的这个概念。 这种新颖的做菜方式打破了汉朝人传统用“釜”蒸煮的概念。 诸葛亮信中的本意只是单纯为姐姐分享他在兖州遇到的新奇事物。 但诸葛雪却对这“炒菜”产生了浓厚兴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