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孔明,你说些什么疯话?” 一向喜爱诸葛亮的诸葛玄此刻也蚌埠住了,忍不住厉声斥责道: “我诸葛家的基业都在琅琊,若是搬迁别处,岂不有毁祖宗基业?” “叔父莫急,让孔明把话说完。”诸葛兰在一旁柔声劝慰。 她清楚诸葛亮向来处事谨慎,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 “亮的意思是搬迁不错,但也不是举家搬迁。” “我们仍留部分族人在徐州,但可以让其他人转投到别处去。” “因为亮觉得,中原不久将陷入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不论是我们诸葛家也好,亦或者河北甄氏、崔氏、本州的陈氏等,全都难免其祸,受到波及。” “夫济大事者,应能够审时度势。” “我诸葛氏一族要想在这场中原大战中明哲保身,必须迁一部分族人到别的州郡去。” 诸葛亮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此时的他年纪还很小,却已经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与审时度势的能力。 如今曹操占据兖州、吞并徐州,已经成为中原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 将来与河北的袁绍迟早一战。 诸葛亮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提出让家族搬迁避祸。 而之所以不举家搬迁, 一是因为祖宗基业在琅琊,不好轻易舍弃。 二是因为中原大战既是灾祸也是机遇,若是能够抓住,及时地站好队,家族未来必能够飞黄腾达、一飞冲天。 “孔明说的有道理……” 家中长姊诸葛雪也开口了,“如今中原局势尚不明朗,袁绍、公孙瓒、曹操、袁术之间必有一战,最终鹿死谁手还不好说,我等也无从预判。” “叔父和诞弟可以蛰伏于此,待得时机成熟,再一举出仕。” “凭借咱们布下的产业、田产,人才,伺机而动,诸葛氏必然兴旺!” 言及此,诸葛玄与诸葛诞对视了一眼。 他作为一家之主,最适合留下了的自然是他这个族长。 最适合去外地发展,巩固人脉的自然是这些后生晚辈们。 诸葛亮在一旁帮腔道: “二者,南境的孙策用传国玉玺从袁术那里换回了父亲的旧部,如今出征江南,手下武将云集,又得了江南氏族的支持。” “如今正缺少一位合能够纵横捭阖的论客,而这正是兄长之所长,以瑾兄之辩才,若能去投靠孙策,必得重用。” 我…… 诸葛瑾欲言又止,刚想开口说些什么,但还是呼口气又咽了回去。 现在明显是要多边下注。 诸葛亮让大哥去投靠孙策,说明比起袁术,他更看好孙氏。 至于剩下的人,诸葛亮都还没有作出判断。 因为现在局势实在不明朗,很难说未来诸侯谁执天下牛耳。 不过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有对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安排。 “均弟,还有两位阿姊……我听闻荆州襄阳城外,有一名士,号为水镜先生。” “其人博学广识,乃天下奇才,近日正广收门徒,虽然门槛极高。” “但均弟自幼与我同习兵书,通晓战法,必能通过水镜先生的考验。” “两位长姊也精通八卦地理,不妨与我和均弟同去拜入水镜先生门下。” 两位姐姐还未开口回应,诸葛亮又微微一笑,接着说道: “我听说水镜先生交友甚广,荆襄又多青年才俊,两位长姊品貌兼备,若能寻得一个好人家。” “也是一件大喜事啊!” 话音方落,诸葛雪与诸葛兰脸色几乎同时一红,娇声叱道: “你这小鬼,还编排起姐姐来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