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说你有罪吧,没啥问题,可罚的太狠,也不人道。 说你没罪吧,也没啥问题,可不罚你,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这就要看皇帝的心思,可大可小。 此时此刻。 相府内。 宰相李善,吏部尚书胡庸,礼部尚书杨开三人聚集在此。 除宰相之外,胡庸与杨开是太子势力。 实际上,李善也算是半个太子之人,只不过他是宰相,心里肯定是希望太子登基,但处理事情的时候,必须要秉公执行,不得参与任何党派之争。 否则的话,他这个宰相也到头了。 礼部尚书杨开很简单,他是礼部的,是当朝大儒,长幼之分根深蒂固,无条件支持太子。 吏部尚书则是因为太子监国,被太子一手提拔而上。 吏部与礼部是最大的两个部门。 至于户部,刑部,兵部,工部,与太子没有太大关系。 户部尚书与秦王殿下关系极好,兵部也与秦王关系极好,甚至秦王与顾家的关系也不错。 毕竟秦王当年就是顾老爷子带出来的,逢年过节,秦王都要去顾家送礼。 如果不是最近监国,顾家发生这么多喜事,秦王早就去了。 刑部则完全与儒臣关系极好,而且刑部官员也不能与他们关系太好,满朝文武其实最讨厌的也就是刑部,扯到了刑部,很多事情就很麻烦。 儒臣就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拥有御史的职权,刚好与刑部相符,走的很近。 大夏朝廷其实就是三股势力。 太子势力,秦王势力,还有权臣势力。 而三大势力之上,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了。 当然,还有一股势力。 那就是相权。 只是这东西,心照不宣。 “相爷,顾锦年之策,当真是奇迹啊,我等所有人准备好的棋局,被他一篇计策,全部推翻。” “今日陛下雷霆大怒,我想事情要麻烦了。” 胡庸开口,他到现在还有些沉浸在顾锦年的计策之上。 今日,他们是准备打压武将势力,削弱顾家影响,同时让陛下大开国库,送银买粮。 可所有的一切,全部被顾锦年一篇计策统统推翻,不仅仅是丢人现眼那么简单。 更主要的是,计划一个都没有实行。 “这不算什么麻烦。” “真正的麻烦,是接下来,陛下对江宁郡世家的态度。” 李善开口。 丢人现眼不算什么,哪怕朝堂之上,被镇国公怒骂一番,他也不觉得什么。 这影响不了大局。 可接下来的事情,他觉得才是真正的麻烦。 “相爷的意思是说?陛下还要对那些商人下手?” 胡庸开口,不由皱眉。 “不止如此。” “如今,在陛下眼中,今日但凡弹劾顾锦年之人,都涉嫌与商贩勾结。” “江宁郡之事,极其蹊跷,这背后肯定有人操纵,而且极有可能是建德余孽。” “朝廷之中,必然也有贼心不死之人,想要复辟帝位,主张开国库,买粮救灾,都有嫌疑。” “只不过陛下不会对我等下手,毕竟朝堂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处理。” “可苗头已经显露了,陛下要敲山震虎,先杀世家,再来清算我等。” “两位大人还是好好想想,如何渡过此劫吧。” 李善开口,他洞悉一切,知道皇帝到底想要做什么。 可此话一说,两人神色微变。 “相爷,开启国库,买粮赈灾,这是人之常情,我等也是心切灾情,陛下迁怒我等,这有些不太可能吧。” “我等问心无愧,也不惧此事。” 胡庸和杨开的回答,有些截然不同。 可李善叹了口气,望着二人摇了摇头道。 “胡尚书,你这话跟陛下去说,跟我说没有任何作用。” “杨尚书,你问心无愧,可陛下怎知你有没有问心无愧?” 他两句话,让两人沉默。 君臣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猜忌,往往因为猜忌,被贬的被流放的被杀的,古今往来,历代历朝少吗? 一点都不少。 “敢问相爷,眼下该怎么做?” 胡庸开口,询问后者。 听到这话,李善望向江宁府的方向,声音平静。 “当下唯一的办法倒也简单。” “让太子出面,主动提出,严惩世家商贩,表决态度。” “如今秦王殿下监国,江宁府之事,他嫌疑反而最小,监国之人,怎可能希望国家内乱。” “而太子又有一重嫌疑,不但加深他与秦王殿下之间的隔阂,更主要的是,陛下会对太子殿下有所猜忌。” “猜忌我等臣子,无可厚非,可陛下不能猜忌太子,太子殿下已被撤监国之责,若再被猜忌,只怕当真有一天会被.......” 说到这里,李善没有继续往下说了。 而是话锋一转,直接开口道。 “让太子必须主动出面,请陛下严惩江宁府所有高卖粮价之商。” “江宁郡,有三大名门世家,若是可以,死一家即可,如此一来,可以洗清嫌疑,还可以赚的江宁郡千万民心。” “如此,太子之位稳若泰山,两位大人虽有嫌疑,但只要太子稳住,再大的事情,也不会迁怒两位。” 李善开口。 开始善后工作。 现在江宁郡洪灾结束了,那么这份天大的功劳,必须要捞一笔。 顾锦年出计策,可得民意。 但对江宁郡所有难民来说,谁才是最可恨的?这帮商人最为可恨。 吃饱了,他们会感谢顾锦年。 但这种感谢能持续多久? 仇恨可以一直藏在心中,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出面杀了这些无恶不作的商人,只怕民心所向,胜过顾锦年出谋划策。 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得到江宁郡百姓的认可,这太子之位,就更加稳了。 果然,李善说完这话,胡庸与杨开眼中一亮。 只是很快,胡庸却不由皱眉道。 “江宁郡三大世家,郑家,刘家,徐家,都不是好惹的啊。” “郑家据说与祁林王关系深厚,也是三大世家之首,太子若是请罪他们,也不是一件好事。” “刘家也不行,刘家祖上跟随太祖征战,有赫赫功劳,江宁郡内有不少官员是刘家之人。” “至于这个徐家,更是悦妃娘娘的娘家,这要是请罪,都不太好啊。” 胡庸皱着眉头。 能成为一郡的名门望族,要么朝廷有人,要么祖上有大人物,再不济也是有某个藩王或者朝廷大官的身影。 动谁都不好动啊。 “到了这个时候,还管这个?” “郑家的确不好说,徐家也没必要得罪,这刘家祖上虽有显赫将领,可终究已经化作黄土。” “再者也是武官一脉,刚刚好。” “如今要做的,是聚拢民心,将功补过,洗清嫌疑。” “而且,两位尚书大人,他刘家若不做这样的事情,麻烦会找到他头上吗?” 李善言语冷漠。 一时之间,两人也沉默下来了。 李善说的没错,根本问题还是他们做错了,只不过背景不大,可以牺牲。 其余两人不是不敢找他们麻烦,而是找他们麻烦,对自己的利益有影响。 “那老夫就去一趟太子府了。” 胡庸开口,如此说道。 “恩。” “要快一点,只怕秦王殿下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李善出声。 说完此话,胡庸与杨开也没有啰嗦,直接起身离开。 待两人离开后。 李善独自一人饮茶,他目光当中极其复杂。 而与此同时。 秦王府内。 的确,如李善所说一般。 一群谋士也在商议如何抢夺功劳。 “殿下。” “如今江宁府之祸解决,可百姓心中怨气无解,若是此时,殿下去圣上面前主动请罪,严罚世家。” “一来,更加坐实殿下与此事无关之嫌疑。” “二来,得到民心,更上一层楼。” “三来,打压太子势力,今日朝中,陛下已对六部不满,尤其是宰相李善,而李善也与太子关系甚好,借此机会,再参宰相一本,一但陛下撤职宰相,这就意味着陛下有意更换太子之位。” 谋士开口。 说的秦王殿下心花怒放。 “江宁郡三大世家,找谁麻烦?” 秦王皱眉,他心头虽然开心,可明面上还是有些犹豫。 “陛下,三家都参,不过严惩徐家,徐家背后是悦妃娘娘,据说悦妃娘娘与太子妃关系甚好,这样一来,还可削减太子势力,一举三得。” “请秦王殿下速去宫中,免得被太子属下捷足先登。” 谋士直接想好了找谁麻烦。 此话一说,秦王点了点头。 “好。” “本王现在就去宫中。” 他出声,有些迫不及待。 自己哥哥被撤监国,现在江宁府发生这种事情,里面有很多影子,尤其是建德余孽的影子太多了。 如果能乘此机会,扳倒太子羽众,那对他来说,简直是大喜事。 “殿下,一定要记住,先请自己的罪,监国不利,然后再请刘家之罪,万不可太过直接,免得陛下生嫌。” 中年谋士出声,而秦王点了点头,牢牢记住,随后备马入宫。 京都内沸腾一片。 而大夏书院中。 当消息传来后,书院大儒夫子,一个个目瞪口呆。 得知顾锦年之策,这些大儒夫子,更是迅速集合,在一起讨论这篇计谋。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结论就是一句话。 顾锦年,城府恐怖。 同时他们也彻底明白,苏文景为何那日如此兴奋激动。 如今看到这篇计策之后,他们彻底明白。 “好一招以人心攻人心,顾锦年,当真是奇才,奇才啊。” “什么奇才,这简直就是妖孽,老夫活了八十年,都想不出这般的计策,听说顾锦年只用了区区一炷香的时间,便想到了如此计策,这就是妖孽啊。” “天啊,没想到老夫晚年之时,竟遇如此良徒啊。” “良徒?顾锦年何时成了你的徒弟啊?” “是啊,周儒,你这话说的,顾锦年什么时候是你的徒弟了?” 众人议论纷纷,直到有人恬不知耻,竟然说顾锦年是他徒弟后,瞬间引来争议。 “老夫与他神交已久,你们不懂,老夫现在就去找他,收他为徒。” 周儒很是激动,同时也懒得理会这帮人,直接出门,去找顾锦年。 “周儒,你想什么东西呢?顾锦年如此天纵奇才,怎可能是你的门生?” “你够资格吗?” “他应该拜我为师,我可以好好教他。” 有人开口,直接拦下周儒。 “你放你娘的狗屁,你肚子那点墨水,还教我的门生?你够不够资格啊?” “周儒,你有辱斯文,你也不瞧瞧你自己,当初大夏科举,殿试之上,你排第几?老夫可是当年的榜眼。” “榜眼又如何?老夫当年只是不屑卖弄文采,老夫也不一样成了大儒?” “榜眼了不起吗?” 周儒冷笑连连。 “可笑,还不屑卖弄文采,你有文采吗你?” “总而言之,顾锦年这人我要定了,他注定是我的门生。” 后者开口,神色认真。 “注定你娘个腿,我今天就要看看,你怎么注定。” “榜眼是吧?老夫让你两眼无光。” 周儒有些来火了,直接朝着对方眼睛砸了两拳。 “周儒,你不讲武德,你他娘的偷袭。” 第(2/3)页